第十三章 齊使
關燈
小
中
大
連冶父邑宰都只知秦律而不知楚律,訟人如果以此為突破點,絳的命是可以救回來的。但絳可以救回,整個舊郢又要如何救回?想到這個問題熊荊頓時沒了睡意,反倒是羋玹高興之餘嘰嘰喳喳說了一些生活瑣事,最後趴在他胸口睡著了。
聽到女人有節奏的呼吸,熊荊輕輕將她從胸口抱下,讓她枕著自己的手臂入眠。自己倒無聊地瞪著床榻上方,想著當下的局勢:
李信一日六十裏退出方城時,斥騎終於發現原先那些披甲舉矛的秦卒最少有一半陣列散亂。顯然李信的四十萬人最少有一半人不是士卒。再聯想到河內郡、上黨郡的力卒直接被調入李信軍中,答案顯而易見,李信軍中最少有二十萬士卒歸到了王翦麾下。
王翦親率的三十萬人佯裝西撤,這二十萬人則往齊國前進。之所以斥騎發現不了,那是因為他們走的不是河南,走的是河北;至於知彼司,知彼司關註的是戰前半個月、一個月的訊報。一個月以前的訊報,比如十月接應趙人南遷時的訊報,知彼司侯諜就忽略了。倒是韓人傳來一些不太確定的訊報,提到有秦軍撤出襄城,然而這些訊報未引起足夠的重視。
蒙恬、趙勇之軍不提,李信麾下最多二十萬人,王翦麾下五十萬人。五十萬攻齊人,全秦國的騎兵又集結於王翦麾下,這樣的布置自然是打算速亡齊國。臨淄是守住了,當王翦率五十萬大軍兵臨臨淄,臨淄又能守多久?
楚軍援齊只是幫助齊人穩住防線,援齊之軍必要在夏天之前調回西線。這種情況下齊人能守住哪裏?
齊國的地勢北面西面是平原,河流雖然眾多,一入冬天就是一馬平川,無險可守。往東一直到濰水、膠水才是膠東丘陵地區。這片地區東西長約三百公裏,南北寬約百餘公裏。正是因為南北寬只有百餘公裏,元代為了運糧,萊州人姚演提出開鑿膠萊運河,忽必烈準允,於是順著原有河道,開鑿了一條長約三百裏的運河。
膠萊運河以西是平原地帶,以東是丘陵地帶。齊國地勢過於淺窄,五國伐齊僅一戰就把齊軍擊潰,齊人幾乎亡國,與之相對應的是數次合縱伐秦,即便擊潰秦軍,聯軍也未攻入關中。
在五國伐齊打垮齊國以前(前284年),秦國並非一家獨大;垂沙之戰打垮楚國以前(前301)年,天下是三強鼎立。如果楚國當時能擺脫楚秦交好的慣性,當然也要同時擺脫楚齊交惡的傳統,與齊魏韓三國堅持合縱,天下必將是另一種格局。
商鞅變法確實讓秦國調集了更多資源,但與楚齊魏韓四國合縱形成的巨大資源相比,這些額外得到的資源並不能取到決定性作用,取決定性作用的是外交上的合縱連橫。
是外交上的勝利讓楚國處於極端被動,最終被齊魏韓聯軍敗於垂沙;也是外交上的勝利營造五國伐齊的有利局面,濟西戰敗後齊國從此一蹶不振;同樣是外交上的勝利,攻破函谷關的孟嘗君答應與秦國議和,沒有乘勢滅秦;最後又是外交上的勝利,使得當時攻入藍田的楚軍不得不撤出關中,哪怕秦軍回援不及。
從這個角度說,商鞅變法只是讓秦國變成天下諸強之一,但沒有讓秦國取得決定性優勢。是外交上的勝利,逐次逐次連橫破縱,擊垮擊敗其他強國,才使秦國成為天下霸主。
同樣的道理,一旦秦國成為天下霸主,就不是商鞅變法、合縱攻秦可以挽回的了。一國的資源再怎麽最大效率的動員,也沒辦法和占有天下資源三分之二的秦國抗衡;剩下的、國土面積只相當於秦國一個郡的關東諸國,再怎麽合縱也遏制不了秦國擴張。反而每一次合縱結束,各國都要爭相割地賄秦,生怕秦國攻伐自己。
秦國的崛起隱藏著一條規律,即:源於內部的自發性努力可以讓一個國家變得強大,但一個國家如果想要成為天下或者世界的霸主,只能寄希望原有霸主、其他強國的衰弱。技術上的突破很難成為競爭優勢,因為技術很容易流失,尤其是在戰場上。爭霸如此,抗衡一個霸主也是如此。
臨睡前的思緒是散亂的,盡管熊荊想把如何抗衡一個霸主這個問題繼續深入下去,但疲倦的身體克服不了越來越重的倦意,他很快就睡著了。
接下來幾天,戰敗的消息從齊國傳來,駐守於濟西的齊軍不出意料的戰敗,秦軍斬首十五萬。退至邯鄲的齊軍遭受一些損失後還是與即墨十五萬大軍匯合,但兵力上處於弱勢。齊國軍師牟種入楚求援,此人會騎馬,日夜騎行在熊荊準備沿長江從海路前往瑯琊港前,抵達了紀郢。
“臣奉弊邑齊王之命朝於楚國,今秦人伐齊,齊亡則天下亡,臣請大王出兵救齊。”正朝上,手持旌節的齊使牟種禮畢後大聲揖告。他態度誠懇的揖告沒有達到任何效果,反而惹來朝臣們的一頓嘲笑。
“齊使又欲辱我楚國為蠻夷之邦?”
“……齊國既與秦王聯姻,與我楚國相絕,何以盟邦相伐求救於敵國?”
“昔日大王告於齊,言趙亡則天下亡,齊人不聽,今我為何聽齊……”
“此一時非彼一時也。”牟種自請使楚,自然不懼正朝上的嘲諷與刁難。“齊秦雖然聯姻,然弊邑齊王仍使人送公主入楚,今公主於紀郢驛館也。昔日未曾救趙,乃趙人數攻齊,齊人仇怨難消,因此不救,此弊邑之失也。
前使田季為秦人所惑,辱罵大王,罪該萬死。大王以一己之力重振楚國、又覆故地,此武王昭王之功也。秦國乃禽獸之邦,無厭而欲吞天下,乃齊楚魏趙諸國之共敵。昔齊人不知,今大悔之,臣出臨淄前,弊邑齊王、正朝諸臣皆願聽命於大王,願大王遣使入齊為弊邑之相邦。”
牟種一番話聽起來非常舒服,尤其是最後那句。四國之盟的時候,齊國要的是與楚國平起平坐,現在亡國在即,自動降格到魏國的級別,打算像魏國一樣,讓楚人來做齊國相邦。
“大王不可。”李信撤出方城,前線很多將領也都回到了紀郢,成通便是其中之一。“齊人反覆,今日若我救之,他日秦軍退走而攻我,齊人又將親秦。”
“齊人確實反覆。”成通之言得到不少朝臣的讚同。“我軍攻入關中,齊人卻與秦人二五耦,安陽之戰佯敗,上將軍傷重而卒,此齊人之罪。今秦人伐之,焉能救之!”
項燕之死是楚齊繞不過去的坎,這也是大司馬府此前不敢堂而皇之明言救齊的原因。提起這件事,本來有些笑容的朝臣頓時拉下了臉,對牟種不加以顏色。
項燕之死是牟種最難面對的事情,不管齊軍當時真敗還是假敗,齊國都有責任。感覺到群臣驟冷的他再道:“秦國亡齊與楚國何益?上將軍之死,弊邑之罪也,然此罪與天下存亡孰輕孰重?大王不發兵救齊,弊邑亡也。
弊邑亡後,天下丁口秦人四得其三,楚魏僅得其一;天下城邑秦人五得其四,楚魏僅得其一;天下田畝秦人四得其三,楚魏僅得其一。弊邑亡於秦,天下僅剩楚魏兩國,勢弱也。若大王能救弊邑,使弊邑不亡於秦,此非楚國之利乎?”
“齊使謬矣。”弋醉聽不得牟種這種功利言辭,他對齊國也從無好感。“楚國正朝從不言利,只言勇與信。齊人敗於秦人,此無勇;齊人與我楚國聯姻,又退娉與秦國聯姻,此無信。如此無勇無信之國,我楚人為何要救?”
“然楚國為何救趙?”牟種不解道。“趙人亦無信。楚國不救趙人,齊楚仍是姻盟。臣聞之,地廣者粟多,國大者人眾,兵強則士勇。是以泰山不讓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擇細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卻眾庶,故能明其德。
弊邑確有罪,然今天下將傾,大王當得天下之助以抗秦也。地無四方,民無異國,四時充美,鬼神降福,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。”
牟種不提趙人還好,一提趙人弋醉更是憤怒。正是因為趙人通秦,其父才會卒於塞外。他怒道:“赫赫正朝,豈是言利之所,齊使數言利,當至郢都大市。”
“弋醉!”熊荊不得不喝止弋醉。弋醉大不了他幾歲,年輕人恥於言利,但不言利,楚國就無法生存。
熊荊喊住弋醉,弋醉看了他一眼,終於回到自己的位置,犟著脖子站著。被他這麽一鬧,熊荊也不好再說什麽,直接揮袖道:“退朝。”
視朝結束,牟種仍沒有回過神來,他不知道自己錯在那裏,直到謁者將他請了下去。太子田升還在朝外等著召見,聽他一說視朝時的情況,懊惱道:“彼乃弋陽侯之子、楚王之私弋醉。其父入秦迎羋女公子,趙人通秦,秦人得訊殺之,素恨趙人。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聽到女人有節奏的呼吸,熊荊輕輕將她從胸口抱下,讓她枕著自己的手臂入眠。自己倒無聊地瞪著床榻上方,想著當下的局勢:
李信一日六十裏退出方城時,斥騎終於發現原先那些披甲舉矛的秦卒最少有一半陣列散亂。顯然李信的四十萬人最少有一半人不是士卒。再聯想到河內郡、上黨郡的力卒直接被調入李信軍中,答案顯而易見,李信軍中最少有二十萬士卒歸到了王翦麾下。
王翦親率的三十萬人佯裝西撤,這二十萬人則往齊國前進。之所以斥騎發現不了,那是因為他們走的不是河南,走的是河北;至於知彼司,知彼司關註的是戰前半個月、一個月的訊報。一個月以前的訊報,比如十月接應趙人南遷時的訊報,知彼司侯諜就忽略了。倒是韓人傳來一些不太確定的訊報,提到有秦軍撤出襄城,然而這些訊報未引起足夠的重視。
蒙恬、趙勇之軍不提,李信麾下最多二十萬人,王翦麾下五十萬人。五十萬攻齊人,全秦國的騎兵又集結於王翦麾下,這樣的布置自然是打算速亡齊國。臨淄是守住了,當王翦率五十萬大軍兵臨臨淄,臨淄又能守多久?
楚軍援齊只是幫助齊人穩住防線,援齊之軍必要在夏天之前調回西線。這種情況下齊人能守住哪裏?
齊國的地勢北面西面是平原,河流雖然眾多,一入冬天就是一馬平川,無險可守。往東一直到濰水、膠水才是膠東丘陵地區。這片地區東西長約三百公裏,南北寬約百餘公裏。正是因為南北寬只有百餘公裏,元代為了運糧,萊州人姚演提出開鑿膠萊運河,忽必烈準允,於是順著原有河道,開鑿了一條長約三百裏的運河。
膠萊運河以西是平原地帶,以東是丘陵地帶。齊國地勢過於淺窄,五國伐齊僅一戰就把齊軍擊潰,齊人幾乎亡國,與之相對應的是數次合縱伐秦,即便擊潰秦軍,聯軍也未攻入關中。
在五國伐齊打垮齊國以前(前284年),秦國並非一家獨大;垂沙之戰打垮楚國以前(前301)年,天下是三強鼎立。如果楚國當時能擺脫楚秦交好的慣性,當然也要同時擺脫楚齊交惡的傳統,與齊魏韓三國堅持合縱,天下必將是另一種格局。
商鞅變法確實讓秦國調集了更多資源,但與楚齊魏韓四國合縱形成的巨大資源相比,這些額外得到的資源並不能取到決定性作用,取決定性作用的是外交上的合縱連橫。
是外交上的勝利讓楚國處於極端被動,最終被齊魏韓聯軍敗於垂沙;也是外交上的勝利營造五國伐齊的有利局面,濟西戰敗後齊國從此一蹶不振;同樣是外交上的勝利,攻破函谷關的孟嘗君答應與秦國議和,沒有乘勢滅秦;最後又是外交上的勝利,使得當時攻入藍田的楚軍不得不撤出關中,哪怕秦軍回援不及。
從這個角度說,商鞅變法只是讓秦國變成天下諸強之一,但沒有讓秦國取得決定性優勢。是外交上的勝利,逐次逐次連橫破縱,擊垮擊敗其他強國,才使秦國成為天下霸主。
同樣的道理,一旦秦國成為天下霸主,就不是商鞅變法、合縱攻秦可以挽回的了。一國的資源再怎麽最大效率的動員,也沒辦法和占有天下資源三分之二的秦國抗衡;剩下的、國土面積只相當於秦國一個郡的關東諸國,再怎麽合縱也遏制不了秦國擴張。反而每一次合縱結束,各國都要爭相割地賄秦,生怕秦國攻伐自己。
秦國的崛起隱藏著一條規律,即:源於內部的自發性努力可以讓一個國家變得強大,但一個國家如果想要成為天下或者世界的霸主,只能寄希望原有霸主、其他強國的衰弱。技術上的突破很難成為競爭優勢,因為技術很容易流失,尤其是在戰場上。爭霸如此,抗衡一個霸主也是如此。
臨睡前的思緒是散亂的,盡管熊荊想把如何抗衡一個霸主這個問題繼續深入下去,但疲倦的身體克服不了越來越重的倦意,他很快就睡著了。
接下來幾天,戰敗的消息從齊國傳來,駐守於濟西的齊軍不出意料的戰敗,秦軍斬首十五萬。退至邯鄲的齊軍遭受一些損失後還是與即墨十五萬大軍匯合,但兵力上處於弱勢。齊國軍師牟種入楚求援,此人會騎馬,日夜騎行在熊荊準備沿長江從海路前往瑯琊港前,抵達了紀郢。
“臣奉弊邑齊王之命朝於楚國,今秦人伐齊,齊亡則天下亡,臣請大王出兵救齊。”正朝上,手持旌節的齊使牟種禮畢後大聲揖告。他態度誠懇的揖告沒有達到任何效果,反而惹來朝臣們的一頓嘲笑。
“齊使又欲辱我楚國為蠻夷之邦?”
“……齊國既與秦王聯姻,與我楚國相絕,何以盟邦相伐求救於敵國?”
“昔日大王告於齊,言趙亡則天下亡,齊人不聽,今我為何聽齊……”
“此一時非彼一時也。”牟種自請使楚,自然不懼正朝上的嘲諷與刁難。“齊秦雖然聯姻,然弊邑齊王仍使人送公主入楚,今公主於紀郢驛館也。昔日未曾救趙,乃趙人數攻齊,齊人仇怨難消,因此不救,此弊邑之失也。
前使田季為秦人所惑,辱罵大王,罪該萬死。大王以一己之力重振楚國、又覆故地,此武王昭王之功也。秦國乃禽獸之邦,無厭而欲吞天下,乃齊楚魏趙諸國之共敵。昔齊人不知,今大悔之,臣出臨淄前,弊邑齊王、正朝諸臣皆願聽命於大王,願大王遣使入齊為弊邑之相邦。”
牟種一番話聽起來非常舒服,尤其是最後那句。四國之盟的時候,齊國要的是與楚國平起平坐,現在亡國在即,自動降格到魏國的級別,打算像魏國一樣,讓楚人來做齊國相邦。
“大王不可。”李信撤出方城,前線很多將領也都回到了紀郢,成通便是其中之一。“齊人反覆,今日若我救之,他日秦軍退走而攻我,齊人又將親秦。”
“齊人確實反覆。”成通之言得到不少朝臣的讚同。“我軍攻入關中,齊人卻與秦人二五耦,安陽之戰佯敗,上將軍傷重而卒,此齊人之罪。今秦人伐之,焉能救之!”
項燕之死是楚齊繞不過去的坎,這也是大司馬府此前不敢堂而皇之明言救齊的原因。提起這件事,本來有些笑容的朝臣頓時拉下了臉,對牟種不加以顏色。
項燕之死是牟種最難面對的事情,不管齊軍當時真敗還是假敗,齊國都有責任。感覺到群臣驟冷的他再道:“秦國亡齊與楚國何益?上將軍之死,弊邑之罪也,然此罪與天下存亡孰輕孰重?大王不發兵救齊,弊邑亡也。
弊邑亡後,天下丁口秦人四得其三,楚魏僅得其一;天下城邑秦人五得其四,楚魏僅得其一;天下田畝秦人四得其三,楚魏僅得其一。弊邑亡於秦,天下僅剩楚魏兩國,勢弱也。若大王能救弊邑,使弊邑不亡於秦,此非楚國之利乎?”
“齊使謬矣。”弋醉聽不得牟種這種功利言辭,他對齊國也從無好感。“楚國正朝從不言利,只言勇與信。齊人敗於秦人,此無勇;齊人與我楚國聯姻,又退娉與秦國聯姻,此無信。如此無勇無信之國,我楚人為何要救?”
“然楚國為何救趙?”牟種不解道。“趙人亦無信。楚國不救趙人,齊楚仍是姻盟。臣聞之,地廣者粟多,國大者人眾,兵強則士勇。是以泰山不讓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擇細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卻眾庶,故能明其德。
弊邑確有罪,然今天下將傾,大王當得天下之助以抗秦也。地無四方,民無異國,四時充美,鬼神降福,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。”
牟種不提趙人還好,一提趙人弋醉更是憤怒。正是因為趙人通秦,其父才會卒於塞外。他怒道:“赫赫正朝,豈是言利之所,齊使數言利,當至郢都大市。”
“弋醉!”熊荊不得不喝止弋醉。弋醉大不了他幾歲,年輕人恥於言利,但不言利,楚國就無法生存。
熊荊喊住弋醉,弋醉看了他一眼,終於回到自己的位置,犟著脖子站著。被他這麽一鬧,熊荊也不好再說什麽,直接揮袖道:“退朝。”
視朝結束,牟種仍沒有回過神來,他不知道自己錯在那裏,直到謁者將他請了下去。太子田升還在朝外等著召見,聽他一說視朝時的情況,懊惱道:“彼乃弋陽侯之子、楚王之私弋醉。其父入秦迎羋女公子,趙人通秦,秦人得訊殺之,素恨趙人。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